资产证券化,不但可以让固定资产流动起来,同样也可以让呆滞的流动资产流动起来。企业的呆滞流动资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销的库存,二是过期的应收账款。前者须在产品运营的层面解决,而后者则可以上升到资本运营的层面解决。
在工业化发达国家,应收账款的票据贴现业务、预期债权的保理业务是很普通的银行业务,可是对于国内银行却是新生业务。因此,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初,就以长避短,从债务资产的证券化入手,抢夺优质客户。花旗银行入华第一战,就以贴现应收账款的债权资产为诱饵,从交通银行挖走了爱立信的账户。外资银行敢于收购呆滞债权资产,是因为其身后有一套完整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一张股票债券的销售网络,从图5-5中我们可以看出债权资产证券化流程的基本脉络。
(1)李四(债务人)拖欠张三(债权人)一大笔钱,造成张三资金周转不灵,头寸短缺。张三该怎么办,才能盘活自己的这笔呆滞流动资产呢?
图5-5 债务资产的证券化
(2)张三可以把李四的借据出售(贴现)给银行所属保理机构(或离岸特殊目的机构),于是张三摆脱了烂账的风险,收回了现金(打折后的贴现值),而债权转到了银行保理机构手中。
(3)银行保理机构再把张三的债权和其他人的债权捆成资产包,经过信用评估后,委托信托投资公司发行权益凭证给众多投资人(或投机人),由此收回资金。
(4)认购了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权益票证的众多投资者,现在成为真正的债务权益人,风险也被分散到他们身上。
(5)包括李四在内的债务人还债的现金流,已经与张三没有关系了,它将通过信托投资机构派发的股息进入这些投资人的口袋。当然他们也要冒这些债务收不回来的风险。
不难发现,整个债权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票据与现金的交易构成的,风险和权益在这些交易中分散并且重组。这个交易链条的一头是债务人和债权人,另一头是众多的投资人,中间有许多金融中介机构提供服务。例如,保理机构专门负责资产重组(打包)。律师负责讨债诉讼;会计师负责资产审计和评估,信用评估机构负责资产包的信用等级评估以提供定价依据。担保机构负责化解转移风险;信托机构负责发行权益凭证;证券承销机构负责零售权益证券。
中国的本土银行之所以不敢承担债权资产重组业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上述这些中介机构不完善,信用环境恶劣。例如,缺乏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估机构,会计师做假账,司法执行力弱,等等。没有这些中介机构,就没有资本市场;这些中介机构不完善,资本市场就有缺陷。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金融市场将逐渐向外资银行开放,这些中介机构和金融服务体系也会逐渐引入中国,届时债权资产的证券化将会变成投资银行领域的一项普通业务。